新华网:坚决挫败日本围堵中国的图谋

2013年06月09日14: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9日电 今年是《开罗宣言》签署70周年。纪念《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学术研讨会8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来自国内研究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两百余人参会。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开罗宣言的国际法效力及其重大历史意义”、“巩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高秋福发表题为《决不允许破坏战后国际秩序——兼谈日本新军国主义的特征》,内容如下:

  安倍政权极力构筑制华包围圈

  去年底,安倍晋三在时隔5年之后重新就任日本首相,随即抛出所谓“战略外交”、“价值观外交”和“积极主动外交”三原则。“战略外交”标榜继续发展“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实际上不过是个幌子;“价值观外交”声称国家关系“以自由、民主和人权为基准”,纯粹是冷战思维的老调重弹;“积极主动外交”强调“重视国家利益和保持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倒是道出了安倍的“肺腑之言”。总结起来一句话,安倍所谓的“外交三原则”,就是想利用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笼络一些国家,把斗争的矛头对准社会主义中国,以巩固日美同盟,实现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其实,这一套也并非什么新玩意儿,早在2006年首次当政之时,安倍就曾宣扬建立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在内的“自由与繁荣亚洲之弧”,以便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保持日本在亚洲的霸主地位。现在的“外交三原则”,不过是其试图遏制中国的闹剧重演而已。

  五个多月来,安倍及其阁僚有点迫不及待,走马灯似地相继出动,分为十大几批,先后走访近30个国家。安倍本人5次出动,访问美国、俄罗斯、越南、蒙古、缅甸等10个国家。在“走出去”的同时,他也没忘记“请进来”,先后邀请缅甸、印度、法国等十多国领导人访问日本,并借举办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之机,邀请38位非洲国家领导人访问日本。用《日本经济新闻》的话说,安倍政权展开的是一场“进攻性外交”,其特点是以“价值观”为指针,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以“牵制中国”为主要考虑,旨在重新确立日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所谓“牵制中国”,日本和美国其他媒体说得更加明确,即围堵中国,建立“制华包围圈”。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倍政权可谓费尽心机,设计了一整套攻略方案。从地域上看,焦点凝聚在中国周边国家,特别是对中国来说“利益重大”的周边国家,北有俄罗斯、蒙古,南有越南、印度、缅甸,东有菲律宾、印尼,甚至还有朝鲜。从手法上看,在突出经贸的同时,政治、军事、人文多管齐下。针对不同国家,或宣扬日本在日中争端上的主张,争取政治上的同情和支持;或通过减免债务、增加援助、承诺投资、加强经贸,大把撒钱,挤压中国在周边国家的经济存在;或通过馈赠和廉价出售军用船舰、加强军事人员交流和培训,增强诸如菲律宾、越南等国对抗中国的军事能力。从策略上看,对不同对象国采取不同的谋略:以第一盟国美国为靠山,将其牢牢拴在“共同利益”的链条上;联合同中国有领海或领土之争的菲律宾、越南、印度,打造“制华统一战线”;尽力缓和同日本有历史恩怨和领土争议的俄罗斯、韩国甚至朝鲜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笼络缅甸、蒙古、印尼及其他亚洲国家,削弱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

  在建立对付中国的周边“内环包围圈”的同时,安倍政权还极力构筑大周边“外环包围圈”。安倍亲自出访中东正在崛起的大国土耳其和重要能源供应基地沙特和阿联酋;派遣特使访问欧洲国家,要求法国不要向中国出售舰船材料,加紧同北约建立“合作关系”;反思对非洲之重视远远落后于中国,安倍趁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召开之机宣布,减免非洲多国的债务,承诺今后5年向非洲提供320亿美元的一揽子发展援助。日本报刊揭示,此举的根本目的是换取非洲国家的政治支持,挤压中国在非洲的战略空间。

  日本将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对手

  日本一直将中国视为第一战略对手,这并非自今日始。从19世纪下半叶明治维新起,日本就把中国视为其势力扩张的最大障碍,一再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内心对中国并不服膺。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对中国抱有极大的优越感。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迅速现代化,并开始向远洋挺进。作为往日亚洲第一经济大国和海上唯一强国的日本,对这一变化自然不适应,政治上感到沮丧,心理上感到失落,安全上感到“威胁”,更加明确地把中国视为最大战略对手。2011年,也是出于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心,美国明确提出“战略重心东移”。美国这一重大战略调整,进一步坚定了日本阻遏中国发展的决心。2012年9月,日本民主党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成为21世纪日本公开向中国发起战略挑战的第一个明确信号。

  安倍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再次上台执政。作为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表,他变本加厉挑战中国。他否认日本的侵略历史,鼓吹“摆脱战后体制”,推动修改战后宪法,加快“军事大国化”步伐,重启称霸亚洲的进程。他进一步激化前政权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将一个小岛归属之争演化、放大为同中国的全面战略较量,挑战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大国地位。他利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担心,离间这些家同中国的关系,掀起一浪又一浪反华狂潮。

  安倍摸准了美国的心思,认定美国“重返亚洲”需要日本的策应和支持。他认为,奋力遏制中国,既可巩固美日同盟,还可以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利益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安倍政权甘愿充当美国推行“重返亚洲”战略的马前卒。而为使日本充分发挥这一角色的作用,美国不但或明或暗支持日本修宪,增强军力,还在钓鱼岛问题上玩弄两面手法,一面宣称“不持立场”,一面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今年2月,安倍访美,奥巴马虽然未就日本修宪和钓鱼岛问题公开发声,但决不可误读为他对安倍政权的做法不支持。安倍从美国归来之后,声称“任何邻国的反对都不会影响日本修改宪法的进程”,同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更加强硬。这显然是有美国做后盾,安倍才更加肆无忌惮,全面挑战中国。

  坚持对日本采取有效反制措施

  最近一段时间,中外不少媒体均报道了安倍政权构筑“制华包围圈”的努力。应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事态发展的真相。但也要看到,日本和美国有些媒体的报道也包含一些蓄意炒作的成分,或虚张声势,施加压力,或推波助澜,挑拨离间。因此,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决不能随声附和,决不能为其所惑。

  安倍政权的外交造势虽不能说没有一点效应,但作用有限,起码暂时是如此。据外电报道,不少国家只是是将大把日元收下,而不愿向日本作任何承诺。东亚国家大多遭受过日本的侵略,伤痛感犹存,不会随日本俯仰,任日本忽悠。印度总理辛格5月底访日,日方利用中印之间的某些罅隙对印度极力示好,但印度方面表示,只对经济技术合作感兴趣,其他则“听而不闻”。澳大利亚公开声言同美日“加强合作”,但私下却表示不愿在美日与中国之间进行“两难选择”。还有报道说,就连美国对安倍政权的极右倾向也开始感到担心,生怕日本越走越远,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干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甚至日本自己也来坐大。这一切表明,日本虽巧言令色,也很难实现拉人下水共同遏制中国的图谋。

  但是,随着7月份日本参议院选举的到来和安倍领导的自民党很可能获胜,安倍政权势必会变得更加嚣张。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需要耐心、坚毅、胆识和智慧。在客观而清醒分析和认识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宜认真谋划,继续对安倍政权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挫败其对我围堵的图谋。首先,对安倍政权否定历史、否定二战成果等要害问题要继续严加批判,揭穿其右翼真面目,唤起世人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其次,坚持战略果决与战术灵活相结合,既要斗智斗勇,也要有理有利有节,在决不放弃前一阶段我捍卫领土主权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适时重申暂时搁置争议,争取外交上的更大主动;第三,充分利用我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地缘的综合优势,做好周边国家的工作,争取其中多数的同情与支持,着重孤立和打击日本、菲律宾等个别气焰嚣张的国家;第四,加强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的磋商和交流,维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基本精神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反对任何形式的新绥靖主义抬头;最后,开展公共外交,做好日本各个方面的工作,支持对华友好力量,争取中间力量,对安倍政权继续保持压力,坚决打击极右势力。

  国际正义在我们一边,世界人心在我们一边。安倍政权围堵中国的图谋必遭失败,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作者:高秋福)

(原标题:坚决挫败日本围堵中国的图谋)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厦门公交车起火致47死 初定是刑事案
  • 体育法网小威完成对莎娃13连胜 11年后再夺冠
  • 娱乐指原莉乃爆冷夺冠AKB决选 大岛优子惜败
  • 财经5月CPI增幅降至2.1% PPI创8月新低
  • 科技诺基亚三星或掀起智能手机相机大战
  • 博客厦门博友:BRT车窗全封闭逃生真不易
  • 读书绝世赌局轻翻定乾坤:大清赌王
  • 教育高考作弊器藏进卫生巾 作文 真题
  • 育儿强生51次全球召回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